|
|
基本信息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635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111189574 ·条码:9787111189572 ·版次:2006-05-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全球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深刻影响全球商界、政界高层人士的著作
彼得.德鲁克论述了管理的新范式如何改变和如何继续改变我们对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基本认识。书中不乏远见卓识和超前思维,它集丰富的知识、广泛的实践经验、深邃的洞察力、精辟的分析和拨云见雾般的常识于一身,这些都是德鲁克著作的精髓和“管理学的里程碑”。 ——《哈佛商业评论》
[德鲁克的影响] 我们身边耳熟能详的人物,无论是第五项修炼的倡导者彼得.圣吉、市场营销之父菲利浦.科特勒、领导力大师约翰.科特,还是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格鲁夫、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通用电气公司CEO杰克.韦尔奇……他们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方面都受到了彼得.德鲁克的启发和影响。
[大师中的大师] 德鲁克先生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不仅因为他是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目标管理的创建者,他在市场、创新、变革、战略、知识管理、21世纪管理者的挑战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也让诸多管理大师和成功企业家从中受益。海尔集团张瑞敏同样深受教益:“我也成了德鲁克迷,到处搜集他的著作。读他的书是一种享受,因为常常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更是爱不释手,不知读了多少遍,常读常新。尤其是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和全球化竞争的困惑时,总能从书中得到新的启示。”
[内容介绍] 本书是当代国际上最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代表作,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整体的管理书籍。本书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其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实务。此外,本书还采用了中英文对照的方式编写。 本书提供了观念、原则和工具,是一套极具系统化的管理知识。本书问市后,不仅在美国一炮而红,而且在全球各地也都非常成功,包括在欧洲、拉丁美洲,尤其在日本更是备受重视。本书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的任务,贯穿整本书的主轴和精髓,并以八个关键成果领域、三个经典的问句以及组织的精神丰富其内涵。
[德鲁克的其他著作] 查看德鲁克的全部著作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是当代国际上最著名的管理学家,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彼得·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 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部著作,已传播到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其中《管理的实践》一书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的经典。 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媒体推荐 书评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 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 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 ——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 “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最深。”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 “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热追求 时髦思想的人群中独树一帜。” ——英特尔主席安迪·格鲁夫 “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管理的话,那么彼得·德鲁克无疑是最 伟大的发明家。” ——美国管理协会 “本书让你能跳出企业、站在创造市场需求的外部来审视和解决企业内 部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管理,从而在驾驭企 业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中能够从成长走向成功。《管理的实践》指导你在实 践中学会管理,并在成功的管理实践中得到升华。” ——海尔集团张瑞敏 “现代管理学的大厦就建立在这本书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的基础上。时 下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包括:目 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 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甚至最近非常流行的平 衡计分卡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根源。” ——南大学商学院院长赵曙明
编辑推荐 本书是当代国际上最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代表作,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整体的管理书籍。本书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其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实务。此外,本书还采用了中英文对照的方式编写。
目录
推荐序一(赵曙明) 推荐序二(那国毅) 推荐序三(詹文明) 彼得·德鲁克自序 概论 管理的本质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管理管理者 要取得经济绩效,就必须有一家企业。因此,管理的第二种职能是利用 人力和物质资源造就一家能创造经济价值的企业。具体地讲,这就是管理管 理者的职能。 根据定义,企业必须能够生产出比这家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更多更好的物 质产品。它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整体;大于或者至少不等于它的所有部分的总 和,它的产出大于所有投入的总和。 因而,企业绝不能成为一个机械的资源汇集体。利用资源组成一家企业 ,若仅仅将资源按逻辑顺序汇集在一起,然后打开资本的开关,如19世纪经 济学家所笃信的那样(也如许多学究式经济学家的后继者们所仍然相信的那 样),是不够的。它需要资源的嬗变。而这种变化是不可能来自于诸如资本 之类无生命的资源的。它需要管理。 但是,人们也清楚,能够增大的资源只能是人力资源,所有其他的资源 都受机械法则的制约。人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或者较差地利用这些 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绝不会产生出比投入的总量更大的产出。相反,在将非 人力资源汇集在一起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如何将由于摩擦等原因造成 不可避免的产出损耗控制在最低限度的问题。在人类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中 ,只有人才能成长和发展。只有中世纪伟大的政论作家约翰·福蒂斯丘爵士 (sirJohnFortescue)所谓的“有意识的大众行为”——自由人的有指导的 、目标一致的、共同的努力——才能创造出一个真正的整体。的确,自从柏 拉图以来,“美好社会”的定义就是能让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当我们谈到成长与发展时,隐含的意思是人类可以决定自己的贡献是什 么。我们习惯上总是认定基层员工——有别于管理者——只是听命行事,既 没有责任,也无法参与有关自己或他人工作的决策。这表示在我们眼中,基 层员工和其他物质资源没有什么不同,而我们也根据机械法则来考量员工对 于企业的贡献。这是很严重的误解。然而这种误解和基层工作的定义无关, 而是未能看清许多基层工作其实是具有管理性质的,或是如果改为管理性质 的工作,生产力会更高。换句话说,只有管理管理者,才能造就企业。 我们用来描述有效运作且具生产力的企业所需活动的各种名词,就足以 证明前面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们谈到“组织”——企业的正式结构时,我们 其实是指管理者和发挥管理功能的组织;无论砖头水泥或基层员 ……[看更多书摘] |
|
|
 |
| |